河南鹤壁最大光伏发电项目收到逾百万并网结算费用
朱长虹的论文导师、物理学家维格曼说,有创业欲望的人都去了华尔街。
央行可以更好利用利率来控制整体经济。为吸引新储户,银行将迅速提高存款利率。
问题在于中国能否避免其他利率自由化国家遭遇到的金融问题,以及能否放松对银行、公司和市民的管控。该国的新领导人或许会履行他们的承诺。利率自由化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个金融领域的考验。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讨论利率自由化,但直到现在仍没什么进展。让我们假定中国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一样,在不引发混乱的情况下实现利率的自由化。
但即使到了那时,只要政府维持着对经济的控制,真正的改革就不可能实现。若货币由供求关系来定价,负债过度的借款人就必须允许违约,鲁莽放贷的银行就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摘要:金融改革是新一轮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促进经济转型为重要政策目标的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目前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重资产行业的杠杆率依然居高不下,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养老金和保险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发展迟滞,A股市场专业投资者持有市值不足两成,远低于发达市场七成左右的占比情况。据估算,未来十年大概每年需要2-3万亿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扩大资本市场的涵盖面和包容度。
这与金融体系的改革密不可分。资金在银行业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之间相互转换,央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要求信贷规模持续扩张的情况下,银行很容易陷入信贷扩张-风险资产累积-再融资-再扩张的循环,而国有股占据主导地位也使得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持续的银行再融资需求。随着中国要素资源禀赋出现根本性变化,新时期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铺摊子的规模诉求。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强化功能监管改革来提升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调控能力。据统计,2012年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58万亿元,仅占总贷款余额的18.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53%。
二是以金融改革来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并支持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债券市场方面,由于主管部门不同,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存在分割,无论是市场参与主体、上市交易品种还是市场的托管清算均未实现统一,且交易所市场发展滞后于银行间市场。在这一过程当中,还要注重推进措施与国际金融形势、国内经济发展情况、企业承受能力的协调统一,并进一步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统计监测和预警,构建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资本流动冲击,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各项制度中过去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往往相互交织,需要加大改革的统筹规划。通过加快利率市场改革,实现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方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监管改革制度设计,在新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中体现中国的声音,同时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范风险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蔓延和扩散。具体运作中可以强化人民银行对三会的组织协调功能。
促进私募基金阳光化、规范化发展,鼓励发展多元化同时又具有市场分层的财富管理产品和机构。七是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提升金融监管协调的有效性。通过促进市政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元长期融资工具的发展,培育养老金、保险机构等长期资金提供者,满足城镇化融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面临重构,为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机构加快走出去步伐创造了有利外部条件。三是通过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促进资本项目开放、拓宽人民币流入、流出渠道等方式,增强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和透明性,提高人民币资产价格形成的公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及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并通过人民币国际计价、国际支付以及国际投资等职能逐步实现,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部分可兑换项目有22项,占比55%。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地方融资平台、影子银行、企业杠杆率偏高等带来的金融体系风险收益错配和期限错配。二是在股权结构得以有效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厘清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三会一层和经营层之间的职责边界,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建立权责明确、规范科学、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一、金融改革是新一轮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为目标的经济改革的重要线索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源是资金、土地和劳动力。引进境外长期资金,适当加快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步伐,特别是来自港澳台的机构和使用人民币的产品。
三是深化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在完善现有债券市场发行机制、市场约束、风险分担、偿债能力强化等机制的基础上,可借鉴国外经验,进行市政收益债发行试点,并尝试将用于市政项目的地方政府债与用于其他国计民生的地方政府债券分离。
(六)构建中央与地方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建议赋予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一定的地方金融监管职能,明确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管理地方金融的职责权限,将类似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不吸收公众存款的小型准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管权限交给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并适度下放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给省级政府。同时,政策性银行偏离其初衷,也会使原有应得到政策扶持的薄弱环节融资难问题再次凸显。构建逆周期监管调控机制,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与新增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制度和差别化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设计与经济周期变化有关的杠杆率和流动性要求。三是明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边界。
三是金融抑制引发的双轨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体系功能的紊乱。当期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展开。
二是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股票市场结构仍待进一步调整。
三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利率和汇率是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最有效信号,资金价格的双轨制必然导致资源的错配。
在与其他宏观政策协调方面,加强金融与产业、财政等政策的沟通与配合,保证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一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决策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金融监管一方面需要适应国际监管改革的变化和发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下一步,建议按照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顺应市场、减少扭曲、积极探索、留有余地的总体原则,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放宽境内居民境外投资限制,逐步扩大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双轨制衍生出大量的资金套利行为,并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
这些事实上的金融双轨制带来的种种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来改进。六是构建中央与地方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
制定与城镇化发展相匹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化发展战略,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提供综合、创新的金融服务实现业务和收益的平稳增长。(四)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实践一是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要求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
以前者为例,目前银行存贷业务仍实行利率管制,而非银行金融体系以及为规避利率管制而创新出来的金融业务则采取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巴曙松 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改革 。